这位“作文”超厉害的语文老师,获“大国良师”之杰出贡献奖,目前我省唯一
编者按:近日,由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社、光明网发起的“寻找大国良师”活动在四川成都颁奖,来自我校的86级校友苏宁峰老师荣获“大国良师”的“杰出贡献奖”,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教师。
人物简介
苏宁峰,福建省厦门一中高级教师。福建省教学名师培养对象、福建省学科带头人、厦门市专家型教师;厦门市、宁德市优秀教师。集美大学文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中学语文》特约编辑。
一直以来,苏宁峰老师延续文学院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十余年间教研不断、教育不止,硕果累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苏宁峰老师用自身经历诠释教育如何在爱中满足。
作为一名从福建师范大学走出来的优秀教师,他的教育经历与教育情怀吸引着我们去走近他,了解他。
在百度上搜索他,有一条来自金尚中学贴吧的消息引人注目:“苏宁峰老师走了(指调任其他岗位),希望所有被他教过的人都顶顶吧”。
时间在2007年。里面贴满了学生的不舍、怀念与向他立誓的励志话语。
他跟我们解释说,这是2007年他被福建省教育厅调任省高考语文学科秘书时学生发的帖子。他后来看到了也很感动。它始终温暖着时间。
他与学生之间的这种温暖感情,一直伴随着他的教育生涯。
给浦城一中高三学生上完课后的合影
在他的理解中,教育就是爱的实践,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他引用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的一段话来说明:“教育之间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但爱并非易事。在他的理解中,真正的爱首先必藉由思想立场来达成的。教师立于教育的立场,而非学科的立场;立于生命之境,而非分数之域。应试教育对于生命最为锋利的伤害,莫过于以“利害”二字为教,诱人以功利,陷人于势利。他自述从教以来,从不以分数来分别区隔学生。相反,那些为分数所伤的学生最是他关注的群体。他解释说,一味以分数为评,是教育思维简单化、教育评价行政化的后果。而差生,相当部分是被这种不合理的评价制造与烫伤的人。他所做的,只是以平等的关注去抚慰他们的心灵、以公正的评价去重塑他们的信心。他同时笑着补充说,他自己也曾就是位差生,正因为这样,当上老师之后,才能与那些被分数所伤的学生有共情之感,移情之心。“所以,这些学生跟我关系往往很铁,”他笑着说,显得很得意,“这也是当老师的一大乐趣。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固然是教育之乐,可谁说英才只是分数英雄呢?”
给厦门市中考语文命题教师做培训
教师心中有爱固然是基础,可是爱的传递还须藉着教师的能力与生命投入来变现来完成。一个无法获得学生尊重的教师是无法获得良性交流所必须的信任感的。而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其源有二:一是业务水平;二是生命投入。前者是基础。“业务水平过硬,学生才能服气。这种信任感,是一种静悄悄的征服,它会由课堂延伸向课外,由教学而转入生活。”他说,“所以,我很重视保持教学的高水平。没有教学的高水平,就不可能有信任的高水平。如果教学差,那么,学生甚至连与你交流沟通的欲望都没有。因为他们的不信任感会迁移弥漫开来成为一种障碍。”
厦门一中有让学生匿名投票评议教师的好传统。自进入一中高中部以来,苏宁峰老师每年所获得的学生评议的满意率与优秀率都是或基本都是100%。这是让他挺自豪的一件事,“口碑长在心里。在保持教学优秀的前提条件下,教师要追求与学生拥有共同的生活,也就是与他们一起成长。这样师生才会因有共同生活而拥有共同的情感,共同的记忆。教育的共情意识、移情能力便是在这种共同生活的土壤里发生的。”他与学生的良好交流也自然延伸到家长群体,感染着家长们,从而获得家长们的广泛认可。在厦门一中组织的海选中,他获评“最受家长欢迎的教师”的荣誉。
与北大中文系主任陈晓明教授的合影
同样是因为立足于爱的教育的立场,他还呼吁教育部门要给予教师更多的关爱。他2015年10月在《南方周末》上发表文章,指出应试教育与教育行政化伤害与消耗着教师的教育之爱,应当用制度之爱涵养着教育之爱,用教育之爱去护持生命。爱只有在爱中才能行稳致远。
加了他的微信,我们翻看到他自己在今年年初发布的一条感谢微信:
“耶!出第一本书的事就这么定了!”后附一首他的诗,诗中回顾这辛苦不寻常的五年,其中有句说:“字字篇篇如深潭,反复沉潜细味玩;遥接古人心窈渺,共品文道花如香。”
我们与他聊起了他即将出版的这本书,他由这本书的写作谈到自己的教研观,谈到了自己的幸运与感恩。
他说他的教研真正的起步要感恩于他的恩师——福建师范大学的潘新和教授。他至今还记得这一幕:当2007年他被省教育厅借调担任省高考语文学科秘书的职任的第一天,潘老师就给他布置了一项至今没有完成的作业:读书、研究与写作。
在厦门市图书馆开设高考系列作文讲座
潘老师的身教是最好的垂范。潘老师在他的扛鼎之作《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写自己的定位:读书、教书、写书之人。在苏宁峰老师看来,恩师的定位中有着师者的思想与理想,志趣与情怀:书是师者志业所在,所以横贯一生;阅读——持续一生的阅读,持续一生的学习,是师者“教”与“写”的基础,也是师者超越职业跃入胜业的关键;而教而写,写而教,将自己学养思想外化而奉献于社会,突破一己之热爱,大化而为对社会之热爱。其中横贯着的,依然是永恒的爱。
有感于恩师的言传身教,他立志有所成就以报师恩。他用了近五年的时间,就“批判性解读”的课题进行研究,撰写与发表了近三十篇系列论文,其课题成果获评“厦门市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其专著《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也因此而获得厦门市2017年度的教育科研专著出版资助。在这五年时间的专题专著的写作中,他沉涵熟复,反复沉潜。有些论文则要构思、揣摩、旁涉、修正达一年之久。前不久,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教授听完他如此写作的经历后,肯定说:“真正的学术写作就应当是这样。”其系列论文中有四篇,于2016年8月18日被“中国教育报”网站同天刊载,其撰写质量可见一斑。
开设省级公开课《十八岁出门远行》
他也因着教研、写作获得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在这些年的研究过程中,他与钱理群教授、陈日亮老师、鲍道宏教授等都保持着学术联系:他向他们请教,而他们则给予他指导与鼓励。这些来自于导师大家的,来自于恩师教诲的,来自于周围人们的支持与鼓励,支撑并温暖着他一步步向上前行的脚步:
2007-2009年 完成了在职教育硕士的进修;
2009-2012年 完成了厦门市专家型教师的进修;
2012-2016年 完成了福建省学科带头人的进修;
2017年开始 又开始了福建省教学名师的进修。
获得“大国良师”
而横贯在这些经历背后则是始终不变的教育之爱。他对于教研还有着自己的一份意见:“不用说得特高尚,一位教师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师德就是,教好书。教好书,没有教研是做不到的。因此,教研其实不仅是一种自爱自尊,也是对于学生一份深沉的爱。”因为这种爱,教育就富有一种自我生长的深厚力量,具有一种功利之上的超迈气质。这种爱,就像黎巴嫩的纪伯伦说的那样:“爱除自身外无施与,除自身外无接受。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因为爱在爱中满足了。”
🔗六一欢乐颂礼包 | 快乐不分大小,宝宝也是个宝宝!
🔗高考加油 | 致追梦路上勇往直前的你🔗提醒一“夏” | 时光飞逝,令人难忘的四个盛夏🔗一起跑步吧 | 官微君带你一起解锁师大跑步路线🔗我校校友获颁菲律宾总统金质勋章,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18组风格约拍!今天,师大er为你定格FJNU Style
- fjnu1907 -
校党委宣传部官方微信工作室出品
来源:文学院
编辑:张勋铭
转载需私信后台 并注明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至邮箱:fjnu1907@126.com